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1篇
海洋学   2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为科学评价我国海岛县旅游发展状况以及助力海岛高质量发展,文章构建海岛县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和熵值法对全国海岛县的旅游竞争力进行测算,发现旅游总收入、全年旅游人数、人均GDP、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以及客运周转量5项指标对海岛县旅游竞争力产生主要影响;深入分析我国海岛县旅游竞争力差异的形成机理,利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估计海岛县周边海岛的旅游竞争力,并对提高海岛县旅游竞争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增长动力与区域收入的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修颖  苗振龙 《地理学报》2021,76(8):1882-1894
为探究数字经济增长的动力构成、地域差异以及与区域收入之间的空间分布规律,本文以中国数字经济创新高地浙江省为样本,构建了数字经济增长动力要素指标体系,并首先提出了数字经济“增长动力指数”构想。借助Weaver-Thomas模型、灰色关联分析以及GIS分层设色法,从地级市层面对浙江省数字经济增长的主导动力构成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并验证了其与区域收入的关联性。结果表明:① 浙江省数字经济增长动力类型特征呈弱波动状态。② 从整体空间格局来看,数字经济增长呈现以杭州和宁波为核心的“双核心”空间格局现象,产业供给动力主导型主要分布在浙西南地区;市场需求动力主导型、信息应用动力主导型及创新驱动动力主导型主要分布在浙西北地区。③ 数字经济“增长动力指数”与区域收入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较高的数字经济增长动力指数对应的地区收入也处于较高水平,反之亦然。数字经济主导动力结构的变化正在形成一种复杂多样的区域经济增长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地提供海洋生态产品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文章基于海洋生态产品供需的理论框架,分析目前机制下我国海洋生态产品供给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制度设计角度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对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海洋生态产品的供给主要依靠政府部门;针对供给条件受损、供给不足、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需求实现机制欠缺以及多主体供给机制缺失等问题,亟须从优化政府管理机制、建立多元化供给体系和加强多角度协同保障等方面入手解决。  相似文献   
4.
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与重建"海上丝绸之路"构想给浙江这一海洋资源丰富大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海洋金融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动力,推进浙江海洋金融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浙江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落实。浙江省海洋金融获得了初步的发展,但在抓住机遇的同时要关注所面临的问题,在全面掌握事实的基础上对浙江海洋金融的未来进行规划。并提出以下应对策略:提倡绿色海洋金融,注重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多方位、多角度、多领域考虑进行投融资;合理配置海洋金融资源,管控投融资风险;推进海洋金融创新,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的不断开发和旅游产业的体系日益成熟,两大产业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态势,带来了舟山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契机。文章阐释了产业融合的内涵和对舟山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意义,剖析了舟山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所面临的缺乏文化资源转化为产能、传统文化表现手法陈旧、缺少大规模市场等问题,提出了旅游产业与海洋文化产业的融合路径和舟山海洋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产品;运用现代科技,促进海洋非物质文化旅游发展;加快发展文化内容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充分运用政府引导作用,推进海洋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入融合;培育大型企业,扶持中小型企业,形成文化产业规模效应;加大教育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等相关性策略。  相似文献   
6.
海岛生态补偿是协调海岛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近年来海洋环境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文章围绕补偿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海岛生态补偿的关键环节,对不同学科学者在海岛生态补偿研究方面的进展和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全方位、多视角的探讨。并提出要加强海岛生态补偿跨学科合作研究;建立海岛生态补偿标准核算体系;拓宽海岛生态补偿方式;丰富海岛生态补偿实例,以促进海岛生态补偿制度实施。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湾长制”,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文章分析长三角地区“湾长制”的实践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湾长制”创新。研究结果表明:“湾长制”是湾(滩)管理保护的长效机制,长三角地区各地通过上下联动、政社联合和公众参与等方式,取得一定治理成效,但在跨行政区域协同治理方面仍存在不足;面对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发展趋势,长三角地区应通过成立联动机构、加强法制建设、制定治理纲要、实行考核制度、鼓励公众参与和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创新实施“湾长制”。  相似文献   
8.
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是国家鼓励探索的一种用海新模式,海域空间的立体化开发利用已成必然趋势,但海域管理领域真正涉及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管理机制的系统性研究几乎没有。研究表明:国家是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立的唯一主体;同一宗海区块空间已设定水体用海使用权可开发利用的海域空间边际外部分为客体范围;无偿划拨和有偿出让是两种常见设立方式;迭代升级行政审批程序应增加海域立体空间规划、创新空间管理体系,同时要考虑线性用海动态性;从登记客体、观测技术、登记制度、登记方法和登记内容5个维度改革创新权属登记模式;可通过研制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开发规划,赋予已设定海域使用权人优先权,支持相邻海域使用权人设立海域役权等方式协调与已设定海域使用权人权益。  相似文献   
9.
2000—2019年中国重大生态工程生态效益遥感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重大生态工程实施生态效益评估理论框架,在选取生态系统宏观结构、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3大类、6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的基础上,利用地面和遥感数据,结合模型模拟,生成了2000—2019年长时间序列评估指标参数数据集,定量评估了中国重大生态工程实施20年后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生态恢复程度中等、较高和高的区域面积分别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4.1%、11.9%和1.7%,生态工程实施数量越多的地区,生态恢复程度越高,生态恢复程度较高和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北方农牧交错带、东北平原、川滇黔渝湘结合部等地区;气候因素和生态工程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85.4%和14.6%,对水蚀模数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9.5%和30.5%;中国植被覆盖度有20%的恢复潜力,森林植被覆盖度恢复潜力为6.4%,草地植被覆盖度恢复潜力为23%;气候条件是生态恢复的重要限制因素,生态恢复程度较高和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年均温大于0 ℃和年降水量大于300 mm的地区。因此,重大生态工程的部署,应充分考虑气候条件的限制性,避免实施单一生态工程或单一生态恢复措施,充分发挥生态工程组合措施的综合效应,提高生态投入资金的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10.
文章界定全域旅游和海洋旅游的概念并归纳全域旅游的时代特征。基于对舟山群岛现有海洋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空间布局的分析,结合全域旅游发展视角进一步提出促进舟山群岛海洋旅游发展的对策:全域推进绿色开发,科学保育蓝色生态;推进"旅游+"治理模式,提升舟山海洋旅游产业融创性;建设服务海洋特色的旅游支撑体系,为全域旅游提供坚实支点;在正和博弈新范式下,构筑旅游发展利益相关者"四位一体"共享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